先介绍几个概念: 1、焦点(focus)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,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,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,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,就叫做焦点。 2、弥散圆(circle of confusion) 在焦点前后,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,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,形成一个扩大的圆,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。 在现实当中,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(比如投影、放大成照片等等)来观察的,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、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,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,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。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(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)。 不同的厂家、不同的胶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。一般常用的是: 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,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/1000~1/1500左右。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x7英寸的照片,观察距离为25~30cm。 3、景深(depth of field)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,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,即:在被摄主体(对焦点)前后,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,就是景深。换言之,被摄体的前后纵深,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,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。
8 H \' D( q, i! W% I: L$ e9 p# w
' y2 c4 B3 L, i* Q, P- H$ V |
景深随镜头的焦距、光圈值、拍摄距离而变化。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,使用光圈越小,景深越大。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,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,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。 4、景深的计算 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。其中: | ―― | 容许弥散圆直径 | | ―― | 镜头焦距 | | ―― | 镜头的拍摄光圈值 | | ―― | 对焦距离 | | ―― | 前景深 | | ―― | 后景深 | | ―― | 景深 |
8 I$ `) P6 _8 }9 \/ x
| |
( M1 T" `/ o* j0 V | 前景深 ΔL1= | | |
+ X. F# \! m0 _4 t" U) l0 {# | | |
) w; D4 N9 B, m5 r& R5 O( R |
|
5 U/ f2 O) \& I1 i) ? | |
! t; ]4 O( X( Q6 Y% u | 后景深 ΔL2= | | |
6 J c# ~" z/ W/ K3 P. a7 q | |
- t- {: C) ^; ]' ~3 d |
|
8 @5 B8 z/ O/ |9 F |
5 ]! v0 Q, n2 M; y | | 景深 ΔL = | ΔL2 + ΔL2 = | | 8 c/ X O; H" b; \5 l+ R0 T* B
| ; L/ s1 D9 b I# C9 s; t9 C
| |
|
从公式(1)和(2)可以看出,后景深 > 前景深。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,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、镜头焦距、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(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)有关。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(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): (1)、镜头光圈: 光圈越大,景深越小;光圈越小,景深越大; (2)、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,景深越小;焦距越短,景深越大; (3)、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,景深越大;距离越近,景深越小。 5、一些计算实例 网上有些在线计算器,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参考: Windows版本的可下载的计数器在 (1)、200/2.8对焦在5m时,f/2.8的景深: | = | 0.035mm | | = | 200mm | | = | 2.8 | | = | 5000mm | | = | 60mm | | = | 62mm | | = | 122mm | | : | 该镜头在用f/2.8拍摄时,清晰范围是从4.94m~5.062m,景深很浅。 |
(2)、200/2.8+2X=400/5.6对焦在5m时,f/5.6的景深: | = | 0.035mm | | = | 400mm | | = | 5.6 | | = | 5000mm | | = | 30mm | | = | 31mm | | = | 61mm | | : | 该镜头在配合2X增距镜后,主镜头用f/2.8拍摄时,景深是(1)的一半。 , A+ h2 X% O& V/ u$ H Y, a
|
9 F. z6 v$ L( X" X \, c7 D/ `
' f& U8 x$ b& w- S9 @1 ~1 c
9 U" s1 f: U0 v/ M4 _. |- n
* ` S5 Z+ C+ {
' l" u- I5 ]2 ?, c" J$ h3 \" w |